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关注义务教育话题。他认为,教育乃立国之本,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能否学有所成、学有所为,事关国家未来,也是每个人成就人生和事业的基础。以时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看,由高等院校来培养大国工匠和技术人员方为上策、恰合其时。建议尽早实施12年义务教育,把学生从“中考普职分流”中解脱出来。
中国的义务教育是9年,从小学到初中。12年的话,就是再加上高中阶段,也就是把高中也纳入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
一、意义
1、促进教育公平,缩小阶层差距
首先可能包括教育公平。现在很多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在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无法继续读高中。如果高中变成义务教育,这些学生就有机会继续学业,减少因经济原因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现状:当前9年义务教育后,城乡、区域间教育机会差异显著。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低(2021年农村初中升普高比例约56%,城市超80%),经济弱势群体子女更易因学费、职普分流等原因中断学业。
改革作用:将高中阶段(含普高、职高)纳入义务教育,可强制保障所有青少年至少接受12年教育,减少因家庭经济条件或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断层。

2、提升国民素质,适配产业升级需求
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更多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有助于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
劳动力结构优化: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需大量技术工人,但当前职高教育存在质量不均、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12年义务教育可通过延长基础培养周期,提升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国际对标: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12-13年基础教育与企业实践深度结合,中国可借鉴此模式增强职教吸引力。
3、缓解教育焦虑,推动“双减”深化
中考分流压力:当前初中生面临“普职五五分流”的竞争压力,导致过度内卷。延长义务教育至高中,可推迟分流年龄,减少家庭焦虑,为学生提供更成熟的职业规划窗口期。
协同效应:与“双减”政策结合,减轻课外培训负担的同时,通过校内资源均衡分配降低教育竞争烈度。

4、助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生育率关联:教育成本高是抑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12年义务教育可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如高中阶段学费、补习费),间接释放生育潜力。
人力资本储备:应对老龄化社会,需通过延长教育年限提升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力数量下降的影响。
促进社会流动:通过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更多途径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减少贫困代际传递。这对社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都是有利的。

5、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随着技术进步,许多行业需要更高技能的人才,12年义务教育能为这些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增强国家竞争力。
二、挑战
- 财政压力与资源分配难题
成本估算:按2022年数据,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约4,200万人,若全面免除学费并承担学杂费,每年需新增财政投入约3,000-4,000亿元(占当年全国教育经费10%-13%)。中西部地区可能面临更大财政缺口。
资源稀释风险:若盲目扩招而师资、设施跟不上,可能导致“量增质降”(如大班额、教师短缺),尤其职业教育需大量实训设备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