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8-2025 招商牌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0090519-1-
自“双减”政策落地,至今已历经三载。这三年间,“双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它承载着让教育回归本质的期望,然而,教育真如政策初衷那般,回归本质了吗?

“双减”实施后,校外培训热潮明显降温。曾经被海量作业与课外辅导填满的课余时间,如今被还给了孩子。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探索兴趣爱好,参与户外活动,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都有了积极变化。这无疑是“双减”带来的显著成效,让教育不再仅仅围绕着分数与应试打转。

但我们也应看到,教育本质的回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地方,升学竞争的压力依然存在,家长们内心的焦虑并未完全消除。虽然校外培训减少了,但部分家长转而寻求一对一私教等隐蔽的辅导形式,试图为孩子“开小灶”。这种现象反映出,单纯从政策层面减少学业负担,不足以彻底改变教育生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减轻学业负担,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努力。学校应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以更科学的方式评价学生;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兴趣特长,而非仅仅盯着成绩;社会也应营造多元的人才评价氛围,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