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系统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教育大省、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与风尚,千年文脉绵亘至今,教育薪火代代相传。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要求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为新时代山东工作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要打造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教育高地,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山东教育战线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殷殷嘱托,鼓舞人心;深切期盼,催人奋进。近年来,面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山东何为”的时代课题,山东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持续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2024年6月,由山东省政府主办,教育部、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单位共同支持建设,我国第一个以“康复”命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在青岛成立
聚焦政治属性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蓝图绘就,行则必达。全省教育大会聚焦全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了“五个聚力”的系列部署,其中,“聚力扛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居于首位。从“十大行动”到“五个聚力”,山东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为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朝着既定目标阔步前进,山东步履坚定。近年来,山东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全省教育系统打造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堡垒。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立德之要,在于铸魂。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关乎思政课堂质量,关乎立德树人成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为抓手,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召开全环境立德树人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组织大中小学开展“共同上好一堂思政大课”等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笃信笃行。
“铭记甲午国耻,秉承先烈遗志;不忘青春初心,牢记历史使命……”2024年9月,山东大学组织40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登上记录甲午风云的刘公岛,感悟峥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用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涵养新生的家国情怀;泰安市创新推出思政教育“首课负责制”,每天担任第一节课和每周本科目第一节课的教师,利用课堂前5分钟时间,结合重大时事、社会热点、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学生集中进行思政教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育人目标……一堂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大思政课”,让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自信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