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品牌解读 > 直击广西宾阳炮龙节现场

直击广西宾阳炮龙节现场

发布时间:2025-02-08 20:14:45 发布用户: 15210273549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和正月十一,是两场盛大的非遗文化活动——游彩架与炮龙节。这两场活动不仅是当地民众欢度新春的重要方式,更是壮、汉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体现。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成为宾阳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正月初十:游彩架的奇妙之旅

游彩架,这一宾阳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源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广东佛山武举人李若珠移居宾阳时传入。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以其奇美的装饰和惊险的技艺表演而引人注目。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宾阳县的街头巷尾便热闹非凡,游彩架的巡游活动在这一天上午如期上演。

 

游彩架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艺人用木头制作一个平台,在平台上面层层设置巧妙的装置。平台上,二至四个聪明、俊俏、大胆的孩童(多为5至7岁)被装扮成某一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站立于伞、剑、花、手指等小道具上,装配巧妙,五彩缤纷,惊险绝伦。这些孩童仿佛悬浮在空中,稳如立于平地,令人叹为观止。

 

游彩架的巡游路线通常经过县城的主要街道,伴随着舞龙、八音等表演,整个县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民众纷纷上街观看,万人空巷,场面蔚为壮观。游彩架不仅展示了宾阳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更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里还得感谢宾阳县的各位艺人,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宾阳游彩架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推陈出新,先后推出了“中国女排”“学习雷锋”“喜迎奥运”等新的装扮和造型,巧妙地将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赋予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内容和故事。这使得游彩架更加贴近民众生活,更加具有时代感。

 

正月十一:炮龙节的狂欢之夜

如果说游彩架是宾阳非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炮龙节则是另一颗耀眼的星辰。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起源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上,宾阳县便化身为一片狂欢的海洋,炮龙节的重头戏——舞炮龙在这里震撼上演。

 

炮龙的制作工艺同样精细复杂,需要经过扎龙骨、粘龙皮、画龙身、贴龙鳞、染龙布、装龙珠等数十道工序。每一条炮龙都是艺人们精心制作的杰作,它们栩栩如生,威风凛凛。夜幕降临,整个宾阳县城龙腾跃炮响,火龙在鞭炮声中舞动,场面壮观而震撼。

 

舞炮龙仪式是炮龙节的核心所在,它包含开光、炸龙、送龙归天等环节。开光地点通常设在庙宇或街头街尾的社坛边,各支舞龙队伍皆会提前抵达。会首(或师人)看准时辰,揭开遮住龙眼的红布或白纱纸,随即咬破公鸡的羽冠,以鸡冠之血点亮龙眼。“点睛”后的“炮龙”同时向天地礼拜,腾跃而起,由龙牌及锣鼓、八音开路,按既定路线狂舞而进。

Copyright 2008-2025 招商牌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0090519-1-